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推动建材行业碳达峰”明确提出了要“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低碳混凝土”在实现“双碳”的目标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什么是绿色低碳建筑材料?
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又称生态建筑材料,是一种无污染、无放射的环保材料 。选材、制作工艺、材料、销售都经过严格把关。低能耗、无污染、安全耐用,可持续回收再利用。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更符合建筑行业倡导的节能减排理念,是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向绿色建筑转型的重要基础保障。
低碳工程技术包括哪些?
1、混凝土高性能化: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使用常规材料和工艺生产,通过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减小结构断面、减轻构筑物自重,从而减少结构中水泥混凝土的用量,降低碳排放。据了解,目前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南京长江第五大桥工程中的粗骨料超高性能混凝土桥面板。此外,超高性能混凝土技术还应用于上海松浦公铁两用大桥改扩建工程。
2、超低能耗建筑:是指通过充分利用当地气候环境和场地条件等,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限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限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即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消耗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当前我国在建及建成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约1000万平方米。
3、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光伏建筑—体化(BIPV)不同于光伏系统附着在建筑上的形式。光伏建筑一体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另一类是光伏方阵与建筑的集成。如光电瓦屋顶、光电幕墙和光电采光顶等。在这两种方式中,光伏方阵与建筑的结合是一种常用的形式,特别是与建筑屋面的结合。目前,光伏建筑一体化还处于技术推广阶段,行业和社会利用度还不高。
我国在低碳混凝土之路上已作出有效探索
武汉市一年生产混凝土4500万方,按照每方混凝土平均使用50公斤粉煤灰计算,相当于用曾经的工业废料替代了水泥120余万吨,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近60万吨,约等于种了3300万棵树。
成都理工大学特聘教授黄勇团队研发的绿色低造价高性能水泥混凝土技术,形成由“两种核心材料+多种专用绿色水泥生产配方+众多系列就地取材材料绿色环保水泥混凝土配合比+机动灵活多功能绿色智能混凝土移动拌合工厂(车)”四重关键技术体系。与传统混凝土相比,每立方米绿色混凝土可以节约4立方米水资源,减少2立方米矿山及河沙的开采,消除2立方米建筑废料库存;同时,还可以大幅度节省工期和工程成本,具有良好的环保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以上资料部分整合编辑自:新华网(科普中国)、嘉兴城乡建设、百度百科
中国建材联合会全面开启了建材行业碳达峰系列工作
2023年是建材行业节能改造提升和推动碳达峰的关键一年。目前,中国建材联合会会同中国建材集团、金隅集团、海螺水泥、华新水泥、金晶玻璃等行业领军企业组织成立了“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委员会”;会同有关专业协会、地方建材协会,组织行业重点企业完成了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两高”项目管理研究课题,基本摸清行业家底,确定了科学依据,并转化形成一批相关政策和标准,为建材重点领域碳减排确立了目标。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建材联合会”)总经济师、副秘书长孙星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到:
围绕贯彻落实《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中国建材联合会全面开启了建材行业碳达峰系列工作,并牵头行业内水泥、平板玻璃各科研院所、典型企业,大力探索落实碳达峰实施方案有效途径,夯实建材行业碳减排工作基础,组织编制了《水泥行业碳减排技术指南》《平板玻璃行业碳减排技术指南》,科学指导和促进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并继续向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重点领域不断拓展。
围绕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目标,结合建材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实际,中国建材联合会提出了组织打造建材零外购电工厂、零化石能源工厂、零一次资源工厂、零碳排放工厂、零废弃物排放工厂、零员工工厂的“六零”示范工厂概念,将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具象化,并以此建立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引导、促进企业加快转型。
以上资料整合编辑自:中国工信产业网(作者:颜星)
平台解读:绿色建筑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预测,我国绿色建筑市场规模有望超9万亿元,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将持续攀升。在国家双碳战略驱动下,我国建材行业已经开始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向高端化、低碳化方向大步迈进。
当绿色低碳发展成为行业共识,必将推动节能降碳技术的快速进步。未来的建材行业将聚焦以下新技术:如低碳水泥、功能复合墙体材料、节能玻璃和门窗系统、长寿命生态屋面材料等。讯大网期待绿色低碳建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产品的充分应用,能推动建材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部分资料整合编辑自:中国工信产业网、新华网(科普中国)、嘉兴城乡建设、百度百科等。免责声明:引用会标注来源,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版社所有,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讯大网--建筑产业知名品牌及全产业链平台
海量建筑行业数据资源·关注创新产品·灵活机动供应商库
点击访问讯大网↑↑↑